连成一片的麦田里腾起滚滚烈焰,安徽95后姑娘姜晓娜尖叫着“好吓人呀”,仍不惧危险、驾驶收割机冲向肆虐的“火魔”,在浓烟烈焰中抢割出一条隔离带,将“火魔”与尚未着火的麦田隔开。最终,火势被控制,姜晓娜的团队也抢收了约2万斤麦子,为农户挽损2万余元。姜晓娜的个人短视频号“娜娜开农机”目前已有52.3万粉丝。
“火口夺粮”的义举不仅守护了农民的“粮袋子”,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无畏担当的精神品格。这份“烈焰前的冷静”与“麦田里的热爱”,正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火舌肆虐时,姜晓娜的第一反应是“多收一仓粮,农民少损失一仓”。这份本能般的担当,源于她对农业的深刻理解——麦收“抢天时”,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户一年的心血。与传统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不同,新一代农人正以科技为犁、以智慧为种,重塑农业生产的场景。姜晓娜从美甲师转型为农机手,组建合作社、操作无人机、驾驶价值数十万元的收割机,在“与风雨赛跑”中实现个人价值,也诠释了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情怀,更是将情怀转化为行动的专业与魄力。
姜晓娜的蜕变颇具象征意义:她曾辗转于城市打工,最终却选择回归土地。这种选择并非被动妥协,而是主动拥抱——“老家人亲地近,乡村既有地气,也有生机”。在她的短视频账号里,金黄的麦浪、轰鸣的农机与晒得黝黑的笑脸,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新农人图景。更可贵的是,她通过公益助农、免费收割等方式,让个人奋斗与乡土温情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双向奔赴”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不仅是承载乡愁的故土,更是滋养梦想的沃土。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像姜晓娜一样,用专业能力反哺农村,乡村振兴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姜晓娜的农机合作社,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从镰刀割麦到机械收割,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科技进步正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但硬件升级只是第一步,更需要“软件”适配——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的新农人队伍。正如姜晓娜所期待的,未来要“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带领乡亲共同致富”。这提醒我们,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加大农机普及、基建投入等“硬支撑”,也要完善培训体系、搭建创业平台等“软服务”,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姜晓娜们的选择,打破了人们对农业的刻板印象,也重塑着乡村的吸引力。在广袤田野上,新一代青年正以汗水浇灌梦想,用智慧耕耘未来。他们的故事,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宣言。期待更多年轻人像庄稼一样扎根泥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收获属于自己的金色人生。
大皖新闻记者 张洪金
编辑 许大鹏
启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