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秋梅
曹州刻瓷作为我国民间一种独特的手工绝技,以瓷为“纸”,以刀代“笔”,让千百年前绘于绢帛、纸张上的山水花鸟,闲情逸致,以独具匠心的崭新面貌为更多人触摸、品鉴、感受。
记者来到牡丹区吴店镇鹁鸽堂村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菏泽曹州刻瓷代表性传承人马宪荣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用白瓷、青瓷、骨瓷等瓷盘雕刻而成的花鸟鱼虫、山水亭台、仕女菩萨等,画面栩栩如生,绚丽多姿。
说起曹州刻瓷的前世今生,马宪荣告诉记者:“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是锔瓷技艺。而曹州刻瓷最早就源于锔瓷,那个时候老百姓家里普遍穷,碗、缸、锅破了,舍不得扔掉,修修补补还可以用,我的祖辈就是锔瓷手艺人。”
采访现场,记者看到菏泽移动正在为传承人搭建5G直播间,“结合马宪荣老师的需求,我们搭建了线上直播间,网友们不仅可以通过直播了解刻磁技艺,还可以线上下单,购买刻磁艺术品,通过5G网络,非遗文化传播渠道更加广泛。”菏泽移动政企客户经理郭娜向记者介绍。
展开剩余42%“我的创新主要是结合菏泽地域文化,拓展了刻瓷传统的题材内容,比如菏泽牡丹、戏曲等不少题材在我的作品中都得到了转化和体现。”马宪荣说,把这些代表菏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创作成为赏心悦目的文创新产品,不仅可以对曹州刻瓷技艺的保护传承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宣传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活态基因,其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在于“活”在当下、“传”向未来。非遗的未来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价值的共鸣、情感的连接与生命力的激活。它需要在拥抱创新技术、拓展传播渠道的同时,始终坚守文化内核,以更富吸引力、感染力和时代感的方式,让古老的智慧与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愿景。
发布于:山东省启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